本文转自:宁夏日报
(上接第一版)
“能容纳多人呢。”张堡塬村村委会主任单志兵大声介绍。
旧的打麦场,新的篮球场,一个场地,先后两种身份,在单志兵的脑海中重叠回放。
“多年前,麦场是群众交流的地方,大家聚在一起碾麦子,坐在场边谈天说地,特别热闹。”单志兵回忆。
之后,随着村里发展设施农业,种植马铃薯、清凉蔬菜、养殖肉牛,收麦子用大型脱粒机,麦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随着时间推移,无人打理的麦场,成了村民堆放垃圾、柴草、牛粪的地方。
“尤其失去公共活动的场所,村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。”59岁的村民苏万荣说,机械化耕作普及,群众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,期盼有一个交流活动场所。
顺应群众需求,西吉县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把张堡塬村列入乡村振兴示范村,塑形铸魂。
打麦场,迎来了蜕变。
马莲乡政府筹集资金,对打麦场进行硬化,在周边栽种绿化树木,修建凉亭,配套椅凳、健身器材。
6亩地的打麦场摇身一变,从“卫生死角”变成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地。
“现在老汉们有了散步的地方,孩子们也有了玩耍的地方。”苏万荣看着篮球场上小伙子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,感慨地说,环境变美了,村子亮堂起来,生活也舒心。
“自从有了活动场地,我们家老苏像个娃娃一样,耍得都不着家。”苏万荣的妻子马玉芳笑呵呵地说着,满眼喜悦。
原来,苏万荣的7个孙子都在县城上学,寒暑假回老家陪伴老人,没处玩耍,只能“窝”在家里。今年回家,经常和村里小伙子聚在一起玩乐。
“篮球场建成之后,年轻人耍手机的少了很多,纷纷走出家门打篮球,老年人也能甩开胳膊,锻炼身体,出门说话也有伴了。”71岁的村民代贵山对惠民举措赞不绝口。
“张堡塬村肉牛饲养量增加到头,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.3万元。”
“马莲村又考上了几名大学生。”
“去年,巴都沟村的玉米、马铃薯又丰收了。”
……
趁着篮球比赛,村民们聚在一起,拉家常、讲趣事,交流养殖、种植心得。
昔日的打麦场,重新“活”了过来。
东家长、西家短,南村通了柏油路、西村用上自来水,各村的大小事,生产经验和技术,通过文化活动向十里八乡传播。
张堡塬村的变化,是西吉县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
为了打造生态宜居家园,让群众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西吉县投入1.7亿多元,对70个行政村进行美化亮化,配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。
如今,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”的田园风光在西吉大地绽放,小桥、流水的乡村韵味醇厚绵长。